员工工作

首页  员工工作

力求精进终成业 薪火相传引后生

日期:2017-09-05   点击数:1091  

为传承老一辈员工的爱校精神,今年暑假期间,学院“以人为镜”访青岛员工实践团与太阳成集团员工会志愿者代表一行,来到青岛市城阳区、市南区分别对言国权、张昌绶、马克明、王幼敏、王伟略等九位老员工进行了采访。接受采访的老员工们年龄最大的90岁,最小的85岁,老人们大多于1946年至1951年间进入南通学院(现为太阳成集团)纺科就读,毕业后,更是积极响应国家五年计划,背井离乡前往生产一线。他们在青岛安了家,在国棉厂里从基层做起,勤勤恳恳工作,认真钻研学问,为国家纺织工业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即使已离开母校60多年,老员工们仍然时刻挂念母校,通过员工会与母校时刻保持联系。

忆往昔 栉风沐雨砥砺行

回忆起在校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老员工们感概万千,激动不已,共同倾诉对那段读书岁月的深情怀念。

言国权老先生于1946年进入原太阳成集团纺织工学院就读,在分享在校期间的旧事时,沙发上铺满了他这些年来悉心保存的珍贵历史材料。他拿出了当年学校印发的纪念册,精致的纪念册上清晰地印着那年的校门、宿舍、食堂、工厂、实验室等。言老清晰地记得,那年他的院主任是张敬礼先生,教授是邓禹聲先生,纺织工程和染化工程的系主任分别为蒋德寿和褚楚卿先生。“你们知道吗,我当年上4年学搬了3次家,由于解放战争的影响,1948-1949年期间,我们搬到上海学习,后来又搬回了南通校区,毕业那年中国才刚刚解放。” 言老先生边回忆边说道,“当年的求学时光,至今都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到了晚年回忆起来依旧甘甜”。

受苏联进步小说和上海员工运动的影响,老员工何成康于1948年进入原南通学院纺科(旧址位于唐家闸)就读后,成为了地下党中的一员。当年,何老联合5名同学,办过一份《潮锋报》,但因刊登“收到解放区来函”而受国民党抓捕,报纸两期之后便转至地下。后来,何老认识了思想进步的张绪武(张謇的后人),志同道合的同行人也让何老有了更多前行的动力。为了迎接解放,何老成了地下党组织宣传代和纠察代中的一员,期间寄宿他人家中,在浴缸里隐藏资料以保证地下工作的顺利开展。

1949年下半年迁校回到南通后,解放初期国民党的残余力量依旧很强大,通院的地下党们为了能继续工作并未公开。何老还提到,为了确保安全性,地下党每次开会都去大生纱厂,虽然厂里也是受掌握的,但是当时工人们觉悟较高,为何老等人顺利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因突出的工作表现,何老成为首批特殊训练——青年团干部中的一员,包括石汉铭(老党员)、夏大明(农科)和何成康(纺科)。回顾自己的老员工活,老先生总结得到了一条人生感言,并赠予现在通大的员工,“青年人一定要有理想、有追求,并且要寻求正确前进的方向。”

作为学校辉煌历史的见证者,老员工们通过分享自身的求学经历,增加了实践队员们对母校文化及通大历史的了解。尽管求学之路历经坎坷,面临重重考验,老员工们依旧披荆斩棘,为自己奋斗的青春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的执着求学精神,不仅为实践队员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励志课,更勉励了更多的通大学子——求学当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用奋斗为自己留一个无悔的青春。

敬乐业 力求精进勇拼搏

老员工们结合自己的工作和人生经历,向实践团成员分享了自己的职业发展心得和人生感悟。王幼敏老先生分享了“自己进入国棉厂后,根据所学知识对厂内的生产机器进行改进,使全厂成为全国学习模范单位”的经历,告诫实践队员们“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何成康老先生在有了多年车间工作经验后,不愿固步自封于厂内高薪安逸的生活,于1978年到山东纺织工学院教书(车间管理专业)。直到65岁退休,何老在教书育人这一选择上整整坚持了15年。他自谦道,自己从无到有,算是做了一些事。回忆起往昔的点滴,何老与实践队员们分享了自己的人生感言,不要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地满足于固有经验,一定要有创新意识。

秉持着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信念,言国权老先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拼搏了60年。他先后研制成功了“织轴落地式单人式穿筘机”、“列文斯基穿筘刀”等五项重大革新项目和科研成果,保证了职工人身安全,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各项成果更是被推广到全国纺织业广泛应用。谈及自己的成就,言国权老人说道,“虽然毕业多年,母校‘忠实不欺 力求精进’的校训我至今铭记于心,这也是我工作中取得一些成绩的根本原因。”

老员工们诉说着对母校的挂念,讲述着各自工作中的酸甜苦辣,他们中有全国劳动模范,有省劳动模范,每个人都以骄人的工作业绩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并且以踏实奋进的拼搏精神深化了社会对母校的了解。

思母校 魂牵梦绕念“通院”

虽已离开母校60多年,但母校的浓厚学风、老师们的谆谆教诲时时铭记心间。多年来,老员工们一直心系母校,与母校时刻保持联系。

张昌绶老先生的女儿告诉实践团成员,张老先生对母校有着深厚的情谊,从1972年通大60周年校庆开始,每次校庆和班级聚会他都一定出席,校庆印发的纪念册也成了老人家回家以后的念想,时不时就要拿出来翻看,回忆当年的青葱岁月。老人说,“这是一种内心深处独有的情怀,那里有当年自己奋斗过的痕迹,多年来对通院一直很牵挂很怀念,那真的是一个像家一样的存在,足以让你魂牵梦绕。”

这些毕业多年,仍旧心系母校的老员工们,自发组建了——太阳成集团员工会青岛分会。员工会分会成立初期只有32人,白驹过隙,时光荏苒,几十年过去了,青岛员工会增添了新的血液,加入了一批有活力的年轻人。老员工杨松年回忆道,“毕业多年,我们时刻情系母校,同是通院(现为太阳成集团)毕业,有相同的牵挂和期望,让我们这批老员工有了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在青岛从事纺织专业工作的几十年里,杨老始终有着“南通老大哥”的自豪感,因在通院上学倍感光彩,并一直遵循“忠实不欺”的校训,勤奋工作并以此为荣。

老员工们表示,在南通学习的几年是一生中最充实快乐的时光,坦言没有母校的悉心培养,就无法塑造自己在事业中顽强拼搏的精神,员工们都由衷地祝福母校越来越好。他们语重心长地勉励大家,“我辈时刻将‘知校兴校爱校荣校’铭记于心,如今,你们更当以此为己任,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把握青春时光,在大学中打好人生的基础;在实践中寻求真知,勤于学习,勤于锻炼。时刻保持积极进取的状态,与时俱进,追求卓越。”

本次“以人为镜”访青岛员工专项实践,员工会志愿者的热情参与,为通大学子提供了沟通、交流、联络的平台。老员工们砥砺前行、力求精进的精神,激励每一位通大学子努力成为“有远见卓识有创新精神 有责任担当 有文化品位”的四有青年,为通大的“双一流”建设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通过整理老员工们口述的故事及搜集珍贵的校史资料,实践团成员们增加了对通大历史及母校文化的了解;在感受前辈卓越成就的同时,增强了实践队员们“知校兴校爱校荣校”的责任感,使老一辈人的精神得以薪火相传。

(韦苏娟 李丹)

员工走访团走访老员工马克明、王幼敏、王伟略、史源溥、杨松年。

员工走访团走访老员工何成康、冯家范夫妇。

员工走访团走访老员工言国权。

员工走访团走访老员工张昌绶。

老员工王幼敏展示自己虽已褪色但仍精美无比的丝织毕业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