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社会实践系列报道之二:“星火相传·寻迹长安”采访团走访西安老员工活动纪实
7月中旬,受太阳成集团员工会委托,由公司辅导员周颖和医学院辅导员林恒荣共同带领的“星火相传·寻迹长安”访西安员工社会实践小分队分别对西安市新城区、莲湖区、未央区原南通学院纺科王宗佑、张笠人、彭光远、季学义、金厚之等七位员工及原南通医学院樊孟耘、常静、蒋立明和杜工亮等四位员工进行了采访。接受采访的员工们或因行动不便,或因工作原因无法参加集中采访,因此实践队成员们便采取个别与集中采访相结合的方式,奔赴员工家中、工作地点及养老院进行采访和资料收集。原南通学院纺科的老员工们大多于1947年到南通求学,毕业后,更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背井离乡,前往西安生产一线,在纺织工厂里从基层做起,兢兢业业,刻苦钻研,为新中国纺织工业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原南通医学院的员工们则也奔赴西安各大医院,在自己的岗位上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即使已阔别母校许多年了,老员工们仍时刻挂念着母校,通过员工会一直与母校保持联系。为传扬老一辈员工自强不息、爱校报国的精神,经太阳成集团员工会提出采访方案,suncitygroup和医学院组织具体实施,圆满完成了此次采访任务。
一.往昔峥嵘岁月稠 而今共筑中国梦
忆起在校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老员工们感慨万千,似乎有说不完的话,有着对母校止不住的深情怀念。
(一)一种刻苦的品性,是学海无涯最牢固的方舟
现陕西省交通医院CT科室主任蒋立明前辈毕业于原南通医学院临床专业。蒋前辈十分热情,一见面便递水给大家,对我们的到来感到十分欢喜。说明我们的来意后,前辈十分谦逊,连连表示这算不得采访,仅仅是以过来人的身份同大家交流而已。讲到通医的历史,前辈十分激动,他告诉我们,太阳成集团医学院原名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医学院,这刻有校名的木牌是国民党时期留下来的,有着十分珍贵的意义。前辈由衷感慨道:“那时通医老师们的敬业认真以及同窗们的刻苦自律都是我求学路上最重要的指引石。”通医带给前辈的不仅仅是治病救人的本领,毕业时书记的毕业寄语更成了他行医路上的指路明灯。工作以来,蒋前辈始终以“行医者既不能收受于患者,更不能索求于患者”作为自己人生的座右铭。他说:“多亏了母校给予的教导,才让我在行医之路上始终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二)一份家国的情怀,是砥砺前行最强大的力量
金厚之老先生知道我们要来,特地早早地为每个人都准备了一杯咖啡。他说:“感谢母校的同志们不远千里来看我,我如今90多岁的人了,回忆起当年在校的旧事,依然历历在目。”金老是1947年进入南通学院纺科纺织工程系学习的,1951年毕业后正遇上国家刚刚解放,百废待兴,新中国要搞建设就需要大量的工科人才,金老说:“当时西北军政委员会派了招聘团到上海,正巧就与当时我们的印染系教授鲍正钧接触上了,后来鲍教授就带着纺织系的我、宗佑兄、光远兄三人,加上印染系的5位同窗以及两位已经毕业的前辈们来到了西安,要建设大西北。”金老感慨道:“我们怀着这种报国热情、家国情怀来到了西安,在西安新纺织厂里一切都是新的开始。”他始终不忘母校“忠实不欺,力求精进”的校训,刻苦钻研,将自己在校所学融入到了实际工作中来,精益求精,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新的技术。金老说:“当时就想着,国家哪里要发展,我们就要到哪里去。”
1979年7月,金厚之老先生被调回了江苏镇江,在轻纺工业局一当就是7年的副局长。金老说:“那一段时间,我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总结我之前的所学上,这里搞纺织、印染、化学的工厂都有。我就专心攻坚克难,解决了一些生产、管理、技术、外贸等方面的问题,也算对整个纺织工业、对国家有了点贡献。”后来金老又进入了市政府经济研究中心担任高级工程师直至退休。金老对我们说:“如果说我们那时刚刚解放是第一次发展的好机会,那么现在就是第二次大发展。什么发展呢?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你们年轻人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努力,争取早日报答母校,报效祖国。”
聆听着见证学校成长的员工们的经历,实践队成员们对母校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家国情怀有了更深的体会。员工们“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的执着求学精神,不仅为实践队成员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励志课,也勉励了更多的通大学子——求学当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艰难,用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给自己拼一个无悔青春!
二.千磨万击还坚劲 鞠躬尽瘁敬乐业
谈到自己一生为之奉献的工作岗位,老员工们不仅有对自身岗位的敬爱,更多的是对后辈能够超越他们,推动整个行业更进一步的希冀。
(一)一个健康的体魄,是劈波斩浪最坚实的后盾
樊孟耘前辈是西安市儿童医院耳鼻喉科的副主任医师,和蔼可亲的前辈见到我们后便亲切地问这问那。“说起医生这一行,”前辈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作为医生,我们要不断钻研、不断学习,但是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
樊孟耘前辈回忆起在通医的日子,说道,“我记得90年代的南通交通很不方便,火车也比较少,来自五湖四海怀揣着共同梦想的同学相聚在一起,虽然不同地域文化差异很大,但是他们都有着一样的兴趣爱好--足球。”前辈稍顿了顿,似乎又想到了什么,接着说:“当时球队里踢球的一个小伙子,广州的,人很开朗,身体也很健康,平时一起踢球关系也很好。有一年运动会跑100米的时候,他突然一下就摔倒了,送到医院里检查,结果却被发现患有家族遗传性肝癌,没过多久就英年早逝了,让人既心痛又惋惜。”往昔的峥嵘岁月顷刻间变成了不愿去回想的定时炸弹,不禁感叹生命是如此的脆弱,不堪一击。樊老师还回忆道:“大四的时候班上体检,查出来一个患有结核的同学,而患病的诱因之一就是缺乏锻炼。而像这些突如其来的病往往就会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整个家庭的身上,使很多家庭不堪重负。所以,现在的你们一定要学会在高强度的工作学医之余加强身体锻炼,注意身体健康。”
(二)一颗炽热的匠心,是无愧于心最有力的诠释
寻访团刚到彭光远老先生的楼底下,彭老的夫人就把我们迎了上去。彭老早就在家里等着我们了,看到我们来,彭老都笑得咧开了嘴。彭老说:“我不止大学,高中也是在南通上的,就是那个张謇老先生在1909年创办的江苏省南通中学。我1988年的时候回过学校,当时已经变成南通工学院了。”彭光远老先生自1951年毕业后就一直待在西安,在陕西第十棉纺厂一待就是39年,一生都奉献给了纺织工业。从基层到管理,纺织厂的每一道工序,每一种模式,每一代机器的变迁都了然于心。彭老对我们说:“我虽然退休快30年了,对纺织行业很久没有接触了,但有一点肯定不会错,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校学的东西实际上是跟不上工厂操作的,学校由于资金的一些问题设备都比较旧了,员工到了工厂接触到的是新机器,只靠书本上和老师讲的那些知识是不会操作的。”彭老接着又提出建议:“那如何缩短差距呢?就是学校老师到工厂定时去学习,工厂有时候也要到学校做专题报道。”
说起这些工作上的事,彭老就滔滔不绝了:“这么多年来,中国纺织厂破产的有很多。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创新。我希望你们年轻人不要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地满足于固有经验,一定要有创新意识。也希望母校现在的纺织系能多培养一些纺织人才。”
老员工们几十年的工作经历与经验让实践团的成员们听得入了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工匠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们。我们采访的每一位员工无一不是勤勤恳恳守在岗位上,以骄人的工作成绩赢得了社会的尊重,这也激励着每一位通大学子以踏实奋进的拼搏精神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三.犹念濠滨通大情 不忘初心砥砺进
虽已阔别母校许多年头了,但母校的浓厚学风、老师们的谆谆教诲时时铭记在员工心间。多年来,老员工们一直心系母校,与母校时刻保持联系。
(一)一段求学的岁月,是爱岗敬业最难忘的源头
杜工亮前辈是陕西省人民医院急诊外科的一名副主任医师,为人一向谦逊严谨。听说我们要来采访,提前好几次和学校联系确认,为了我们采访的顺利进行,前辈提前准备了相册、纪念册等许多具有纪念价值的东西,做好充分的准备。回忆起在通大的点点滴滴,老师眼中流露着怀念,他说:“1990年,南通医学院临床医学在陕西省只招4个员工,怀揣着对医学的热爱,带着想要救死扶伤的梦想,我报了南通医学院。回想起第一次上大学,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坐船,我的内心就十分兴奋。那天晚上8点半到南通,我和父亲在迎新生老师的带领下,第一次踏进了南通医学院的大门。这些场景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恍如昨日。”
杜工亮前辈带着成员们翻阅起他年轻时的老照片:“现在回想起来,呆在母校的时光实在太令人怀念。”往事仍历历在目:军训时参加射击比赛获得第一名的奖状;炎热的夏季和同学聚在宿舍楼顶乘凉;班级一起去长江边野炊,一起动手包饺子;毕业时大家一起在濠河湖畔合影……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欢快的笑容。回想起自己的班级,杜老师仍然记忆犹新:“我们班共有33名同学,其中22个男生,11个女生,别看女生数量少,但都特别刻苦勤奋,她们可都是班里名副其实的学霸。”回忆起在通医的学习生活,前辈说:“我们大学的时候,从老师备课、教学,再到实验环节,都非常到位。那时候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有很多机会都能自己动手做实验,就比如局部解剖实验课、生理学实验课等。那时候我印象最深的是去大脑强直的一门实验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发人深省。”杜工亮前辈除去临床医生的身份,也是西安医学院的一名教师,讲到这个,他说:“我现在再问问我的那些员工,他们本科好像都没有这堂实验课了,但我在那堂课学的东西,有很多到现在也很受用。”
(二)一叠纪念的相册,是青春记忆最珍贵的收藏
王宗佑老先生是西安员工名单的提供者。和实践团成员聊了一会儿,王老先生就拿出他这些年来悉心保存的珍贵材料给我们一一介绍。王老的夫人对我们说,这本2016年印发的毕业65周年的纪念册《同窗鸿雁续集》,还有之前学校发的几本纪念册已经成了老人家回家以后的念想,时不时就要拿出来翻看,回忆当年的师长好友,求学趣事。王老说:“好多年没有回去了,对母校甚是挂念,自己当年求学的经历还历历在目,母校现在发展得越来越好了,我这心里也很高兴啊。”
彭光远老先生也开了柜子锁,小心地拿出了当年学校印发的《毕业纪念刊》,纪念刊的题词都是由当时一些著名的人题的,有学校创办人,还有纺科所有员工的毕业照。透着年代气息的纪念册上清晰地印着那年的校门、宿舍、食堂、工厂、实验室等,还有课程的设置、毕业后同窗的走向。十分详尽。
翻着一本本珍贵的资料,看着一张张泛黄的照片,听着濠河长江边的欢乐回忆,我们都对母校有了更深的归属感,更强的责任感。员工们纷纷说,在南通学习的几年是一生中最充实、最快乐的时光,如果没有母校的悉心培养,就无法有后来不断进步的自己,由衷地祝福母校越来越好,希望通大学子谨记“祈通中西,力求精进”的校训,传扬通大百年之精气神,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下附金厚之及王宗佑老人赠母校的诗
古城会
辞别母校逾甲子, 濠河一别数十载,
百年校庆大会师。 南通特史至东来。
守望九州强国梦, 承蒙母校多关爱,
员工幸会长安城。 秦地诸君喜开怀。
太阳成集团员工总会 母校专门派人来陕看望员工
太阳成集团上海员工会 留念 不胜感激之情,特赋诗致谢
通纺34届员工 ——王宗佑
西安金厚之致
时年九十晋二 2018年7月
在温馨愉快、回忆满满的交流中,此次“星火相传·寻迹长安”访西安员工专项实践活动圆满结束。这次走访,实践团成员们通过整理员工们口述的故事和搜集珍贵的校史资料,大大增加了对通大历史文化的了解,为通大学子提供了沟通、交流、联络的平台,增强了员工间的凝聚力;在员工们的共同追忆中体悟到了员工们对通大的深厚情感,加强了对母校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自豪感;在前辈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感染下,接力传承百年通大精神。老员工们的家国情怀更是激励每一位通大学子常怀爱国之情、恪尽兴国之责、坚守为党之心,为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青年而奋勇前进!